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为什么开展研学旅行,每一个家长都应该了解!
来源:互联网 | 作者:wanhai | 发布时间: 2020-04-24 | 3407 次浏览 | 分享到:
研学旅行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在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在研学旅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指向不够明确、路线设计不够合理、《研学旅行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深度不够等问题,为促进研学旅行活动更规范有效地进行,强化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刻领会《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研学标准》)精神实质和活动要求至关重要。
研学旅行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在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在研学旅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指向不够明确、路线设计不够合理、《研学旅行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深度不够等问题,为促进研学旅行活动更规范有效地进行,强化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刻领会《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研学标准》)精神实质和活动要求至关重要。该标准由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员编写,顺应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有利于地理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通过研读《研学标准》,侧重探讨以下问题。


一、主题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即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是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念,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


其中人地协调观主要涉及正确的自然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核心价值观;

综合思维主要涉及要素综合、时间综合、空间综合、地方综合等,

区域认知主要涉及对区域特征、区域环境、区域联系、区域差异、区域发展、区域问题、区域决策等方面的认知,

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基本的思想和方法;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经验,主要涉及地理野外考查、地理社会调查、地理模拟实验以及地理观察、地理制作和地理创造等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对学生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终身发展的能力至关重要。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路径。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共包括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九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都聚焦地理核心素养主题,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

其中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定位,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身动手、实地调查、现场探究、体验反思、操作实验等一系列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第五部分课程内容涉及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课程,每类课程都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观光游历、参观走访、野外考察、探索体验、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学以致用,促进思维和智慧的发展以及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研学旅行是集旅行体验和户外研究性学习于一体, 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学生以集体旅行、共同研讨、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计划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研学旅行倡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获取新知、提升认识,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地理现象、了解地理环境、理解地理原理、升华情感,经历发现问题、深化探究、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达到教、学、做的统一,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地理视野、促进全面发展。研学旅行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融合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涵盖基础教育各个学科,与学校地理课程学习融合渗透、互为补充。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其课程要求也各有差异。

其中,小学阶段的研学以乡土乡情为主,迎合学生好玩、喜动、活泼等天性,课程设计偏重趣味性、生活性、小范围、近距离的内容组织;

初中阶段的研学以县情市情为主,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课程设计偏重探索性、应用性、竞赛性、中等尺度、较大范围的内容架构;

高中阶段的研学以省情国情为主,顺应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自主意识浓厚、较爱质疑思考等学习心理特点,课程设计偏重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大范围的内容整合。

例如,《研学标准》的自然类课程可与“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课程的学习有机融合。在学习地震灾害的相关知识时,教学中可以采取“先讲后旅”,即在研学旅行自然类课程相关实践活动实施之前,基于学生已经具备地震灾害的相关知识,再实地考察地震灾害遗址、现场收集相关资料、走访调研有关部门,并结合当地自然与生态环境,探讨该区域地震灾害的成因,提出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也可采取“先旅后讲”,即在学习地震灾害的相关知识前,学生已经实地考察过汶川地震遗址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可结合研学旅行的亲身经历和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互动探究、层层分析汶川地震给当地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由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探讨成果,生生、师生互动点评,在观点交锋、思维碰撞过程中强化学生科学的灾害观与减灾意识。

二、研学成果呈现形式丰富多样

研学实践成果是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通过延伸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联的多层次、多角度、多主题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将观察、考察、调查、参观、制作、实验等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所想、所做、所悟进行反思交流、梳理归纳、整合提炼的研究集成,也是对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边学边研、研学结合的表达和反馈。它真实地记录了学生在行走山川、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思想认识及情感变化,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面对乱砍乱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现实状况所表现出的深刻反思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积极行动,形象地表明学生经历深入讨论、深度思考、深化研究和反复验证、模拟尝试、调整修改的研学过程,进一步磨炼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挑战、敢于担当的探索精神以及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学实践成果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不同类型的实践成果,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养成各有侧重。

其中,生动形象的漫画、图画、照片等作品,可培养学生用地理的视角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制作或设计的模型、仪器、图示、展板、墙报等原创作品,通过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强化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声情并茂的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现场汇报等方式,抒发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和融入社会的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现场展示的能力;

观点鲜明、条理清晰的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实践日志等书面成果,通过提出问题、拟定假设、收集资料、比较分析、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模拟研究过程,增强学生研究意识和科学探究及成果呈现的能力。

更多研学新闻动态,尽在 研学旅行网



近期研学推荐: